基于现在天气的原因,本周新葡萄平台培训活动在室内举办。项目的内容是观看纪录片《新葡萄平台》。公司今年夏天组织游学时的目的地之一就是颐和园,通过观看影片和记忆联想,大家对颐和园和中国园林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观后召开的学习谈论会上,大家各抒己见,并写了观后感。此为其中优秀文章之一,与君共飨:
《新葡萄平台》
曾经就住在颐和园的隔壁,天天来来去去的望着她的灰瓦红墙半掩着青葱与古朴,心中总是默念着不急不急。总以为她就在身边,随时都可以进去一睹芳容。于是,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大小景点,却惟独缺少颐和园。世间的很多事都是这样,唾手可得的时候总是不去珍惜,渐行渐远的时候才开始追悔莫及。接下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去了青城,颐和园成了一个作为园林景观从业者的我心中长长久久的痛。
于是,今年夏天带着妻子和女儿游览了颐和园。因为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女儿身上,总觉得意犹未尽,没有圆了多年前的心愿。金秋十月,我和六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赴京学习,得以重返颐和园。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放下行色匆匆的脚步,闭上眼,静静倾听轻轻拂过虬结于嶙峋怪石上苍松翠柏的风声。抬起头,仔细端详着经历百年历史风霜早已斑驳暗淡了的柱头。俯下身,轻轻抚摸久经磨砺已日渐光滑的青石地板。
一阵秋风,几片落叶,正值叙旧的季节。
颐和园,我来了。
从北宫门入园,迎面而来的是拔地而起的万寿山。一座佛寺“须弥灵境”半遮半掩的伫立在山腰。拾阶而上,是一座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桥。左右一望,赫然店铺林立,像极了江南水乡。缓步走在苏州街小道上,一面是小贩泛舟荷丛,一面是售卖老物件的商铺,一阵阵悠扬的陶笛声里,恍惚穿梭在历史的某个瞬间,恬淡着,惬意着... ...苏州街的两侧尽头是后湖的河道,蜿蜒于后山的山麓,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,时放时收,远端渐渐的掩映在芦苇和垂柳的一抹抹黄绿中去了。我想“山重水复,柳暗花明”应该就是这种意境了吧。
惜别了苏州街,开始爬万寿山后山了,后山林木葱翠,山道蜿蜒,景色幽邃充满野趣。其间建筑物大都自成一体,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。它们或踞山头,或倚山坡,或临水面,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。眼前的一沟一壑,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皆是景观,叫人忘了爬山的苦与累,只留下一路的欣喜。
站在万寿山山巅,眼前豁然开朗,一面如镜的大湖扑面而来。 如果说苏州街是小夜曲引人入胜,那么昆明湖就是交响乐涤荡灵魂。她是美妇光鲜而明亮,婀娜而多彩。西堤如一条玉带系在她婀娜多姿的柳腰之上,三岛就是玉带上随风舞动的的香囊。十七孔桥,玉带桥是善舞的水袖。就连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俊朗的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也被吸引过来,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,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。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,掩映潋滟水光,呈现一派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。 乘坐渡轮穿行于湖上,望着远山近树,亭台阁榭,水面斑斑点点的洒满惊叹!
坐在昆明湖岸边的长廊,自下而上向万寿山腰望去,从湖岸直到山顶,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,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。他们是排云门,排云殿,佛香阁和智慧海。佛香阁园内最大的建筑物,八角形、四重檐、攒尖顶,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,器宇轩昂,凌驾群伦,令人叹为观止。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气了吧。
最后的目的地是文昌院。文昌院收录了铜器、玉器、瓷器、金银器、竹木器、书画、古籍、珐琅等艺术珍品。 行走在一个个安静的藏馆之间,看着一件件价值不菲的真迹古玩,仿佛在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剧,是政治,是工艺,是经济,是民风,是文化。
从自然景观开头,到文化生活结束。不知道这是天意还是巧合。沉甸甸的双腿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告别了颐和园,也圆了那个长长久久的愿。一阵秋风吹过,卷起漫天的黄叶,我的快乐也随着一起飘荡开来。看看身边神采飞扬的伙伴们,我想,他们也和我一样在旅途中感悟着幸福吧?
新葡萄平台原创,
如有需要转发或摘用,
请添加本站链接或标明出处。
联系电话:400-600-9975。